版权所有:邵阳城市报 PDF版
 
新闻检索
 
  往期回顾
您现在的位置:第2142期 -> 2版 -> 新闻内容
40年前有事靠写信 40年后没事也微信
新闻作者:城市报记者 罗中利  发布时间:2018-11-06  查看次数:     

    40年间,通讯工具的变化映射出了时代的变迁,体现出了人民生活的变化、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。人们的通讯方式从发电报、写信、发信息到如今的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视频通话,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,沟通零距离。

    文字很贵,书信很短,车马很慢
    今年70岁的老人袁正凯和老伴正在家里捣鼓着儿子给买的智能手机,不时还看着里面播放儿子发来孙子的短视频露出笑容。“现在的时代变化真快,想跟儿子聊天,直接在手机上点一下视频通话就可以了,方便得很,放在以前简直是不敢想象。”
    1971年袁正凯进入部队,平时一至两个月才会寄封信回家,有急事就发电报。“当年发电报的价钱很贵,一个字3分钱,所以一般电报内容只有10几个字,如要加急送达还需额外加钱。”
    尽管电报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也属鼎盛时期,但价格按字数计算,非常昂贵,寻常百姓没有急事一般不会使用。
    今年55岁的刘能育1980年开始就在外打拼。由于条件所限,他不能经常回家探望父母,只能偶尔写信回家。“当时从贵州寄信到老家很慢,最少要一个星期到半个月。”刘能育说,当时派送乡镇邮件都是靠邮递员骑自行车送件,邮件先送到镇的邮电所,屯积一两天攒够一定数量再集体派送。邮递员不是把信亲自送到收件人手中,而是把信件送到村里就已经算完成了他的送件任务,这就容易导致邮件不能及时送到收件人手中。
    收到一封家书,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,总有种迫不及待地拆开阅读的兴奋。因为,这几乎是那个年代,普通百姓之间远距离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。

    固定电话,便捷化的开端
    到了上世纪80年代,BB机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。BB机的出现,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。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投币式、卡片式等各种公用电话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。
    “当时一开始拥有BB机的人并不是很多,安装一部电话需要几千元的费用,普通家庭根本没办法承担这样的巨款。”1979年退伍回来后进入单位工作的袁正凯告诉记者,当时十几个科室才有两三台座机电话。后来BB机开始普及后,街上经常看到有人把BB机别在腰带上,看着BB机的数字去电话亭回电话的场景。
    1992年,邵阳引进程控电话交换机,固定电话的安装迎来大发展时期。市民朱先生回忆说,他清晰地记得,家里安装的第一部固定电话仅初装费就要3400元,还加收了界外费600元,4000元相当于父母当时一年多的工资。
    随着科技的发展,1993年,俗称“大哥大”的移动电话开始在邵阳出现。当时,一部“大哥大”售价高达二三万元,手拿“大哥大”、腰别传呼机,是很有面子的事情,走在街头,引来路人艳羡目光无数。但因昂贵的消费,“大哥大”似乎只是成功人士的专利。

    智能手机,沟通零距离
    进入21世纪,各种手机频频亮相,智能型手机快速普及城乡。与此同时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。QQ、微信等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,特别是视频聊天,即使是远在天涯也能近似咫尺的交流。
    今天,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时代,人们的沟通越来越零距离,仅需一部手机,就可以发信息、通话及视频。马莉告诉记者,现在大家基本都是通过微信沟通,无论对方距离多远,所发送的信息都能及时到达,就像面对面在交流一样。“现在不仅年轻人会用微信,我们的父辈及许多老人也能跟上时代的潮流,学会了用微信沟通。在这个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,让人们的沟通越来越零距离了。”马莉笑着说。

    (城市报记者 罗中利

上一篇 下一篇
 
CopyRight 2009-2010 © All Rights Reserved.版权所有:邵阳城市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

邵阳城市报 地址:邵阳市宝庆西路广电中心四楼 邮箱:sycsbzbs@sina.com | 备案号:ICP备09011859号